行业资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钢铁行业权威专家这样说
日期:2021-07-07
-----------------------------------------------------------------------------------------------------------------------------------------------------------------------------------
5月28日,席大大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下称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席大大总书记的讲话,给钢铁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在6月21日召开的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嘉宾不约而同围绕“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话题,说使命、探路径,畅所欲言。
《中国冶金报》记者特别将部分院士、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发言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看出,矢志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钢铁行业科技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使命。钢铁行业将把准科技发展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钢铁人的贡献。
这些发言嘉宾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徐匡迪;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利;河钢邯钢转炉车间副主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笑宇。
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钢铁工业的领导和科技工作人员仍然任重道远。”座谈会上,徐匡迪在视频讲话中表示,“席大大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以技术创新来领导我们的发展,特别是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这对钢铁行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更加要求我们必须依靠自立自强开启新征程、承担新使命。”
何文波则对钢铁行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使命做出了准确概括:中国钢铁要传承百年红色基因,坚决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建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要特征的钢铁强国。“这是我们必达的使命。”何文波强调。在此次座谈会的总结讲话中,何文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八个坚定不移”(详见《何文波:接续奋斗继往开来新征程再铸辉煌》),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钢铁行业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候。
干勇表示,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及新一轮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钢铁行业有信心依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高质量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证明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中国钢铁工业能否培养出几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能够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使命和我们这一代钢铁人延续的追求。”张晓刚指出,“未来10年,数字技术一定会改变中国钢铁工业;未来30年,碳达峰、碳中和一定会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到那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代表中国走向世界、代表中国制造业和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的地位?这是需要我们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双碳”目标做出钢铁贡献
席大大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提到,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总书记的点赞不仅是对钢铁行业近年来超低排放改造所做努力和贡献的有力肯定,也是对钢铁行业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的巨大鼓舞。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站在了世界钢铁生产的第一线,多种指标也达到了世界第一线。我们钢铁人是可以感到骄傲的,因为我们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徐匡迪话锋一转,“然而,虽然我们已经有了10亿吨粗钢产量,但是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对于环境问题,我们不但要从钢铁厂所在区域的角度考虑,还要从国家的碳排放角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考虑。我甚至认为这方面的差距比当年提高产量、成为世界钢铁大国的差距更大一些。”据他介绍,目前我国钢铁工业90%还是长流程,碳的消耗非常大。我国到本世纪中叶也会出现大量废钢积蓄,不久的将来,就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废旧汽车回收、解体、打包的行业。美国的办法是在晚上全社会能耗比较低的时候生产,能耗成本很低,总能耗比较少。“我想,将来我国民营企业是不是可以走这条路,把社会上的废钢收回来,白天把它破碎、挤压成块,晚上开炉炼钢。这也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全国撒开做。”徐匡迪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将是钢铁行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贯穿始终的重大任务。”何文波此语,在各类媒体对座谈会的报道中被广泛引用。他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为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钢铁业的贡献。在我国钢铁消费强度和规模仍在增长、金属储备不足且要应对污染物控制和碳排放两大难题的挑战面前,要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钢铁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变。我们要落实席大大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捋清思路、形成共识,整合产学研用力量,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者。
“在制造业强国道路上,我国已进入最后阶段的中后期。钢铁行业发展到如此巨大的体量和场景,这是多少年前我们都想象不到的。钢铁人敢打敢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是最具充分竞争特性的行业。作为钢铁人,我感到非常自豪。但是,一个转折点正在到来。”干勇指出,“现在,革命革到了我们自己头上,‘双碳’目标提上日程,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作为第二大碳排放行业的钢铁工业责任巨大。”
王国栋指出,以“双碳”目标为核心的低碳绿色发展,要根据国情特点及优势,探索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这是非常重要的。
“百年来,钢铁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构建了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工业体系。我坚信,钢铁人在新时期一定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子,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钢铁人应有的贡献。”邵安林信心满满。
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在以互联网、大数据、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钢铁企业正在向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通互联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型。
如今,我国的新型半导体应用、5G、光电芯片等技术发展迅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以前,是各行各业的技术支撑了我们的发展;现在,我们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融入新型信息技术、融入新的工业革命。”干勇说道,“我国钢铁工业虽然面临诸多来自于国内外的困难和挑战,但发展不会受阻,还将继续强大,继续推进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大发展,即将引领全世界的冶金技术发展。”
何文波认为,智能制造不仅能促进制造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其本身还蕴含着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长空间。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面向未来的两大主题,也是钢铁行业实现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智能制造,以全新的流程创新引领中国钢铁的未来。我们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智能传感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全面培育钢铁发展新动能。
刘玠回忆道,改革开放前后,钢铁行业有两项重大进展影响深远。一项是1974年国家投入巨资在武钢建设一米七工程,拉开了钢铁工业自动化的序幕。另一项是1978年宝钢建设,钢铁工业信息化由此逐步发展。“钢铁工业目前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他指出,“席大大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这对钢铁工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样一个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来实现升级换代、让我们钢铁工业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
王国栋则提出,我们要做好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把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钢铁行业,破解行业全流程的“黑箱”,打造创新基础设施,以此来推动钢铁工业的创新发展。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席大大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到的“四个面向”要求之一,也是钢铁行业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的优良传统。
徐匡迪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恰恰表现在我国钢铁工业的支撑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即使在今天,我国钢铁出口仍不到10%。这是因为,在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钢铁工业仍以满足国内基本建设需求为主。铁路、桥梁、道路等的建设,也都需要大量钢铁材料来支撑。
“新征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各产业对钢材品种质量不断提升的新要求;我们要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集中行业内外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何文波说道。
“钢铁工业要走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创造我们中国人的世界唯一、世界第一的产品。”王国栋指出,在基础研究及成果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要“一条龙”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产品高质化发展,补齐技术短板以服务促进下游行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的优化创新发展。
王利表示,我国有当前最国际化的汽车市场,而实践创新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需求驱动。因此,宝钢与汽车研发中心(欧美日自主)成立联合实验室,推进EVI(供应商先期介入)服务,掌握用户的最新需求。面对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对低碳汽车板提出的诉求,假如宝钢无法提供低碳汽车板,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受到约束。面对“双碳”约束,中国宝武将以绿色低碳为统领,一是强化基础研究与院校合作,加强对原创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二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王国栋认为,科技工作者要深入企业,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实验的过程,就要体现深度融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者,要紧紧依靠企业主体,用企业的需求来驱动我们的发展。”王国栋说道。
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王国栋还强调了“服务化”,即我们的上游要为我们的下游服务,通过服务促进下游行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链变成一个优化的创新产业链。“这样,通过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工作,我想我们会把钢铁工业做到世界领先的钢铁工业集群。”他说。
同样,在何文波看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圈,也是“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要完成的一项重点任务。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席大大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为钢铁行业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座谈会上,王利告诉与会嘉宾,他从1992年就进入了汽车用钢研发领域,目前依然工作在研发一线。他还分享了2016年宝钢应诉美国“337调查”的故事。“当时美国有一条主要的指控是‘中国不可能完全靠自主能力开发出汽车用先进高强钢’。宝钢义不容辞承担起了应诉任务。我前后花了1年时间整理了宝钢近10年的先进高强钢自主开发的历史数据,作为主要技术证人到中国香港应诉,接受了对方律师长时间的盘问。最终,我们历经两年时间取得完胜,捍卫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尊严和中国钢铁产品的品牌形象。2018年,钢协还专门对此进行了表彰。”他回忆道。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技术人员,唐笑宇深深地为党和国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关爱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认为自己很幸运,从钢协到河钢集团、再到所在车间,都给了自己很好的锻炼平台和机会。“河钢集团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将优秀人才和优势资源向产线聚集,为我们锤炼技能、岗位建功提供了肥沃土壤;从钢协党委到车间党支部,各级党组织关心关爱青年人才,为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建了广阔舞台。”他说道。
正如王利、唐笑宇一样,百年来,钢铁行业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扎根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钢铁工业将融入新工业革命,全面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强国,满足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引领世界冶金技术。”干勇强调,“我们有这个信心。”
“今后,中国钢铁工业依然任重道远,钢铁人必须凝心聚力、团结合作、奋勇前进,在世界钢铁历史上,留下我们中国人的印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向主席汇报:我们完成了主席交给我们的所有任务!”王国栋动情地说道。
代表们对院士、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所表达出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愿景和信心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因为,他们道出了所有钢铁人的心声。